陸軍第十二兵團遷臺所屬六大主力師級單位整編概述(下)

劉國青

(二)陸軍第18師(撫河支隊。虎旗榮譽師)

陸軍第18師原為民國8年譚延闓所建之湘軍,北伐後整編命名為陸軍第18師。陸軍第18師遷臺前原轄52團、53團、54團等3個編制團,遷臺後於民國437月全國進行第二次單位整編,其52團、53團編入新部隊番號之陸軍第22師,為第22師之主幹,師轄64團(由陸軍第1440團改稱)、65團(52團改稱65)、66團(53團改稱66),54團編入第3。陸軍第18師番號正式走入歷史。另按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史所示,民國396月陸軍第45師改隸陸軍第19軍,當時第45師部隊來源除原45師編制兵員外,另納編陸軍第18師之一部。又按照胡璉將軍於金門憶舊一書提及19軍之第45師原為我空軍機場警衛部隊所編成,但因1854團(改稱135團)118354團(改稱134團)與45134團、135團對調編組後,戰力驟然加強。後第45師於民國441月因為建立反攻登陸部隊而成立海軍陸戰隊第1師時與陸戰第2旅同時納入編制。民國447月為儲備後備兵員,部隊再次改編並改番號及改隸,陸軍第22師之66團(原陸軍第1853團)與原第22師司令部及直屬部隊編成陸軍預備第2,師轄456團,駐地臺灣桃園,後移防至臺灣臺中,民國651月奉命改師番號為陸軍第15師,同年8月又改為陸軍第302師,民國75年與陸軍第151師番號對調擔任蘭陽地區守備及新訓工作;民國901月因應精實案於宜蘭金六結改編為51師指揮機構,民國90年改番號為陸軍蘭陽地區指揮部迄今。陸軍第22師之65團(原陸軍第1852團)與原第22師司令部及直屬部隊,編成陸軍預備第3,師轄789團,駐地桃園龍潭,後移防至臺灣基隆,民國651月奉命改師番號為陸軍步兵第29師,同年8月又改為陸軍第203師。

三、陸軍第75

民國37年春,陸軍第18軍奉命擴編,該軍乃以第118師之第353團及軍屬之第91團為基幹,並另以該軍新兵團暨各師直屬部隊抽調一部官兵編成陸軍整編第75,轄223團、第224團、第225團等3個編制團。民國3810月,於廣東湯坑墟改編並改隸,除原第七十五師外,並納編第十二兵團之警衛團,轄223團、224團、225團。225團係由第十二兵團之警衛團改編,原第75師之第225團併編於223224團。自雙堆集戰役始,第75師先後隸屬第10軍、第67軍、第5軍及第4軍;後於民國4371日,在臺灣宜蘭改編並改番號及改隸,新部隊番號為陸軍第23師。其第23師之部隊來源為原第75師、第19軍之山砲營之一部、第196師之第588團一部、第14師第41團。師轄:第67團(第14師第41團改稱為67團)、第68團(224團改稱為68)、第69團(225團改稱為69)。第75師之第223團撥隸第2軍改編為搜索團。陸軍第75師番號正式走入歷史。民國447月於臺灣宜蘭改編並改番號及改隸。新部隊番號為陸軍預備第1,其部隊來源為原第23師。轄第1團(67團)、第2團(68團)、第3團(69團),駐地臺灣宜蘭,後移防至臺灣臺中。民國651月奉命改師番號為第13師,同年8月改為步兵第101

參、結語

18軍原轄之第11、第43及第118師等3個師,原則上採32的方式,3個師整編整併成兩個師,第43師所轄團級單位併入第17(原11師)、第19(原118師)兩個師(重裝實兵師),第43師司令部編成第1補充兵訓練處,後又撤銷,其單位又編入臺東及臺北兩師管區。第17、第19兩個師一直延續至民國94年,第117旅(原第11師)裁撤,目前僅有金門又名虎軍的金東守備隊(原118師)。

19軍原轄第13師、第14師及第18師,陸續因組織遞嬗,曾移防舟山群島,後又重返金門時轄第18師、第45師及第196師。第14師編入第5軍,原67軍所轄之第75師也編入第5軍(另一師為第200師)麾下,兩軍六個師再度負起保衛金門之責。後第19軍與第5軍兩軍整編,重新編成第4軍(轄第22師、第23師、第24師),繼而編成陸軍預備部隊司令部、陸軍訓練司令部、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、陸軍第八軍團司令部(現為第八軍團指揮部)。其第14師、第18師及第75師之整編方式先採番號變更組織交叉編組,後以原本浩浩蕩蕩之實兵師,改降編為有官無兵的9個預備師,具有赫赫戰功之部隊,分東離西,看的讓人眼花撩亂,而目前演進後的蘭陽指揮部(第151師)、第203旅、第206旅、第302旅等單位又是經過交換番號,究竟是不是原本的單位,實難判斷,因此更增添考證下的難度。

先進國家鮮少有像我國陸軍部隊組織遞嬗之如此複雜,雖然部隊中,人事更迭、組織遞嬗,但是歷史與榮耀卻是永垂不朽,也少有國家及部隊會願意丟棄原有之輝煌光榮歷史番號,我11師、18軍這支國民革命軍(日軍稱之為土木工程隊),卻在承平之際,遭到計畫性的拆解與瓦解,的確,去除山頭、留強汰弱這是當年國軍在組織改造上很重要的一環,但是手法上,卻把重要的歷史靈魂,不小心不經意的給消滅了。如今,我國軍在「八年抗戰」上,幾乎失去主導與發言之地位,這似乎與國軍部隊過去在一系列的整編下,部隊拋棄歷史、分割歷史、輕乎歷史、遺忘歷史,所產生眾多後遺症原因中的一項,然而現在開始想要追,卻又一無所知,更一無所有,窮的只剩下口號可以喊,更無力在國際舞台上與對岸一戰高下。然而軍方最善引用唐朝太宗皇帝的這一昔話:「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。」,如今鏡子沒有了,歷史沒有了,管歷史(史政)的升不了官,拿不到勳(獎)章,又是最高長官最少來的冷衙門,這比「精實」與「精粹」案的成敗,還更會動搖國本,但當局應該還是不知不覺,這些主官還在等待長官指示呢。

參考資料:

1.胡璉將軍,1976,《金門憶舊》。臺北:黎明文化事業公司。

2.卓遵宏等,2000,《臺灣首位上將總司令—陳守山口述歷史(上、下)》。臺北:國史館。

3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第17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4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第19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5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1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6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2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7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3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8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4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9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5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0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6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1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7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2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8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3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陸軍預備第9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4.國防部史政局,1961,《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5.劉鼎漢等,1998,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軍務局史政編譯處。

16.高興恩等,2002,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編譯室。

17.陸軍第十八軍軍史編撰小組,1952,《陸軍第十八軍沿革表》,宜蘭:陸軍第十八軍司令部。

18.國防部史政局,1960,《陸軍第十八軍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局。

19 .國防部史政編譯局,1972,《陸軍第十一師簡史》。臺北:國防部史政編譯局。

20.劉鼎漢,2012,《一個軍人的歷史紀錄—劉鼎漢將軍回憶錄》。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dy958291 的頭像
    andy958291

    帶領海鵬南飛的勇者———劉鼎漢將軍紀念館

    andy9582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