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鼎漢將軍紀念館
鵲山教練場之沿革,容館長在此報告一下:先祖父劉鼎漢將軍第二次駐防金門(40年5月4日~41年12月24日),擔任駐地金門東半島的陸軍第五軍司令部少將副軍長(軍長為高吉人、薛仲述),陸軍第五軍的代號是崑崙,徐蚌會戰後所復編的單位,在金門古寧頭戰役時,第五軍駐守小金門,轄第二○○師及一六六師。金門防衛司令部成立後,胡璉將軍發揮戰力編組的長才,將第十九軍的第十四師與六十七軍的七十五師,編入第五軍,加上原有的二○○師,成為極具戰力的部隊。當時第五軍轄三個步兵師,分別為:陸軍第十四師(師長劉宗邦)、第七十五師(師長汪光堯)及第二○○師(師長華心權)。當年駐軍的任務:訓練、演習、構工(據點工事、修築道路、訓練場地、建水壩、灌溉渠道)與種樹。
根據民國41年1月7日先祖父日記所示:
「東半島構築一師之教練場所,今日我率各師參謀長偵察地形,大致確立如左:
1.兵器教練場所位置於內洋附近。
2.近戰場所位置於西洪附近。
3.技術教練場所位於鵲山附近。
4.牧業教練場所位於鵲山附近。
5.各種射擊場所位於太武山腳。
6.戰鬥場所位於美人山附近。」
因此,可以瞭解在當年,胡璉司令官命第五軍於金門東半島構築一師之教練場所,經第五軍現地考察後,選定多處地點設置,而鵲山的角色定位即為「技術與牧業教練」之教練場所。但不知「牧業」教練內容為何…
民國41年9月8日(星期一)先祖父日記記載:
「於設計鵲山一團之教練場所,十時團長師長均已到達,原則一致同意構築。惟當有兩種意見提出,一為檢查全軍戰鬥技能為應付校閱而設。一為永久整軍而設。此兩種之意見爭執很久,終未涉及到結論。余認為永久整軍,建立一訓練基地為宜。目下為整軍,將來反攻後,此基地可為改編俘虜,整編游擊隊,不失為良好之訓練基地。」
由上可知,當年一些幹部原本只是想眼下只要應付校閱與檢查技能即可,而先祖父之考量,應與胡璉司令官想法一致,為使長期建軍與未來戰時使用能合而為一,因此,鵲山教練場就孕育而生了。(圖片來源:Google Earth)